联系电话:159 6451 2855
申晨间 上海小囡还会唱沪语童谣吗?调查了沪上1526个幼儿园小朋友结论是

申晨间 上海小囡还会唱沪语童谣吗?调查了沪上1526个幼儿园小朋友结论是

时间: 2024-03-03 11:15:49 |   作者: 爱游戏官方正版下载

  原标题:申晨间 上海小囡还会唱沪语童谣吗?调查了沪上1526个幼儿园小朋友,结论是

  三十年前,如果你问一个上海人,这首沪语童谣会不会唱,那他多半反问你一句,说不定还白记眼睛:“侬在寻开心啊?侬告诉我,这种童谣啥人不会唱?”

  记者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处于语言窗口期(3-6岁)的上海孩子,到底会不会说上海方言,童谣是不是学习方言的最好方式,他们通过何种方式、何种渠道学上海方言,学说上海方言的难度到底在啥地方,说好方言到底有什么意义?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远长久,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而地域文化既是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符号,又是中国革命文化的象征,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

  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谱系中最具兼容性的地域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在中华民族的革命史与奋斗史上,一直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这40年,“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16个字,慢慢的变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也成为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今天,我们如何让海派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非消极作用,从而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每一个扎根于这座城市的“上海人”的必答题。

  众所周知,上海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上海开埠后,随着各地的人陆续迁入上海,上海方言慢慢的出现了异化,再加上上海郊县本身就有多种自己的语言,这使得广义上的上海方言,其实包含了多种口音以及相对应的词汇与语调。

  而正宗的上海话,即狭义上的上海方言,特指老城厢里的上海话。老城厢指以前南市区现今黄浦区人民路和中华路环线之内的区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使用6项指标来专门评估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状态。其中,评估语言活力最常用的指标是:**语言代际的传承**。

  其濒危状况从“稳定”至“灭绝”这一连续等级依次排列,一共七级:5,5-,4,3,2,1,0。(见下图)

  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滑稽戏表演艺术家、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钱程和记者说,对照这个指标,上海话肯定处于第三级,即“确有危险”,最形象的表述是“父母使用这种语言与子女对话,子女不用这种语言回答父母了。”

  这种情况在上海的家庭中比比皆是。钱程认为,如果上海人再不把自己的语言传承保护好,就会向更严重的第二级“很危险”发展。

  我们通过电子问卷的方式组织本次调查,收集样本。调查前后历时三周,截至12月13日,共获得1526份样本。其中,小班家长336人,中班家长542人,大班家长648人。

  为了尽可能保证填写的真实性,大多数问卷,我们都是通过实地采访的幼儿园园方向家长发放。他们分别是宝山区临江幼儿园、青浦区东方幼儿园、宋庆龄幼儿园以及普陀区万里城实验幼儿园。

  这四家幼儿园,目前已有沪语特色内容的有两家,准备开设弄堂特色游戏的有一家。

  此外,我们还在12月初的“唱童谣·诵经典”公益展演活动现场,通过受采访的幼儿园带队老师发放电子问卷。“唱童谣·诵经典”公益展演并非纯粹的沪语语言类活动,来现场的56支队伍是通过全市初选后的佼佼者,其中涉及用上海线。

  除此之外,也不排除有家长将此问卷再分发给其他同学、同事、朋友,但数量不会很多。完成此问卷没有物质奖励,完成后也看不到实时结果。

  总之,我们兼顾了幼儿园所属的地域分布、等级、规模与特色,同时力求保证问卷调查的广泛性与真实性。

  85%的受访者填写,孩子主要是跟着幼儿园老师学唱儿歌。这一个数字大大超过另外两个选项:家里人与儿童音频节目。由幼儿园老师教,有专业性、权威性的原因,当然时间上也能保证。

  从这道调查能够准确的看出,孩子对童谣的种类其实没有特别的爱好。因为对孩子来说,童谣有年代感还是有现代感,他们并具备这方面的辨别能力,能朗朗上口,内容有趣易懂,他们就喜欢。

  这道多选题能够准确的看出,尽管童谣可能有许多作用,但家长最青睐两条:能锻炼语言能力、能培养乐感节奏感。

  在这道调查中,会一两首与不太会唱沪语童谣的,超过90%。这一个数字,令人感到不安。

  上一道题的答案,在这一道题中得到了回答:91%的幼儿园小朋友,更擅长说普通线. 家长支持小朋友学沪语童谣吗?

  支持自己孩子学沪语童谣的,接近3/4,表示顺其自然的,占据另外1/4。只有极个别的家长,勾选了“不太支持”。

  在这道调查中,学沪语童谣的好处,大多分布在在“能锻炼上海话”和“了解上海文化”这两个选项中。

  幼儿园教沪语童谣有没有必要?回答有必要的,占89%,无所谓的,占10%,另有1%的人认为这就“没有必要”了嘛。这与之前的调查的最终结果在逻辑上一脉相承。

  *对于沪语童谣有啥作业,大家的认识是比较统一:能锻炼上海话,同时也是了解上海文化的一种好方式;九成孩子的家长支持幼儿园多教沪语童谣。

  11月22日,记者来到上海市宝山区临江幼儿园。这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起的幼儿园,地处宝山老城区。

  根据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2019年的评估报告,该园70%的幼儿为第二代新上海人。园长印盈介绍,幼儿园附近曾经家家户户的老人都会讲上海话,乡音重。但现在是外来人口居多。

  临江幼儿园从园情出发,制定了特色课程研究方向,将沪语儿歌和上海民间游戏相结合,先后开展了由

  领衔的《幼儿园引入民间游戏的实践研究》、《上海方言融入幼儿园的乡土文化教育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还为此建立了详细的指导手册,确保特色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据介绍,幼儿园的特色课程从2008年开始,如今已走过了11个年头。每个小朋友从小班的第一学期开始,每周都要参与一节沪语课。

  教授上海话的老师施小华表示,语言交流并不局限在沪语课堂上,还贯穿于儿童一日生活中。比方说,鼓励孩子进园晨检时用上海话打招呼:“老师好,我今朝身体好额。我绢头带来额”;午饭时问他们“今朝吃啥?”让他们自由发挥:“今朝吃面条、牛肉、红烧肉”;再到放学回家和老师说再见:“爸爸来接我了,再会!”

  “就像小朋友刚生出来时学说话,从简单的单词到句子这样教,最后才是教他们学儿歌。”

  五年前,施小华(下图右一)参加了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组织的一个为期三周的短期沪语培训班,她是宝山区幼教系统里唯一一个。

  在十多年沪语特色教学的摸索中,印盈和施小华也意识到,目前的教学仍有所局限。最明显的就是原创上海话的缺失:孩子们朗读的沪语童谣和她们小时候接触的并无区别,新式儿歌没人编。

  “希望我们的童谣除了传承以外,还能与时俱进,更好地跟现在的时代结合起来。”

  印盈说,沪语童谣不仅是单词的不同组合,同时也要有故事性、趣味性,讲究押韵,创编的确有难度。

  东方幼儿园是青浦城区的一所老牌幼儿园,他们的《沪语点菜谱》特色活动是一种以生活化、情景化为主的沪语传习。

  孩子一早走进幼儿园,就能看到门口放了一台电脑,老师会把本周菜谱都输入到电脑里,点开以后有上海话报菜谱,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了解上海话的读音。

  告诉我们,开展此类活动的最大的目的还是想以语言为载体,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各种语言的能力,知道一样东西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使校园的语言环境更生动有趣,也使沪语与地域风俗文化得到继承和保护。在上海话相关课题开展过程中,

  *“从小的语言体系也是普通话为主,“青浦方言我们自己都讲不标准,怎么教孩子?**”这跟青浦面积大有关系,青浦地处上海与江浙的交界处,本身就是“十里不同音”,东面和西面的发音区别很大,“河虾”、“玉米”、“点心”、“男孩”、“女孩”……简单一个词,同是青浦人,说出来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讲法和音调。

  对此,幼儿园也开展了针对幼儿园青年教师的教研活动,让老师自身先开口、先学习,从平时嘎三胡开始,逐渐培养起老师们的意识和能力,把握青浦上海话的特殊性和便捷性,接纳青浦方言的别具一格。比方说,东方幼儿园有个保留节目,叫《游青浦》,是一首把青浦特色景点串联起来沪语儿歌,由老师和孩子一起演绎,这两年《游青浦》还多次在比赛中获奖。

  看到这一个节目,最开心的其实是一大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平时都说普通话,我们老人普通话又讲不标准,你们幼儿园在教,那我们也敢大胆跟孩子讲方言了。”

  东方幼儿园副园长杜蔓蕾认为,孩子语言的切换能力很强,点菜谱、演节目的时候用上海话,一到其他集体活动的时候又切回普通话,两者不会互相影响。

  宋庆龄幼儿园没有专门的上海话特色课程,但幼儿园在中班上学期开展《家在上海》主题活动会持续将近两个月。在这家上海公认为“最好之一”的幼儿园里,孩子在三年时间里,有两个月的时间,全方位接触上海线日,记者走进了宋庆龄幼儿园。

  介绍,在两个月时间里,教室课堂里的教学用语和生活用语都是上海话。一开始孩子们不习惯,老师就会用上海话和普通话融合进行交流,再结合沪语童谣和弄堂游戏,逐渐培养起孩子们的兴趣。

  沪语童谣有个特点,大部分可以边唱边玩,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两人甚至多人玩。老师们一致认为,对孩子来说“好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海童谣、沪语故事、弄堂游戏…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小朋友们会沉浸在这个“好玩”的沪语氛围中。仇剑虹告诉纵相新闻,不光是教唱沪语童谣,他们还尝试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上海,纵观上海的古往今来、衣食住行的每个方面的变化。从曼妙的旗袍到现代的服饰,从风情石库门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从有轨电车到大都市轨道交通,从品尝上海小吃到玩上海弄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看看、玩玩、尝尝中认识了更加立体的上海。

  宋庆龄幼儿园的家长中有不少外籍人士以及通过人才引进落户上海的新上海人,这些家长对上海文化很感兴趣,他们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入乡随俗学说一些上海话、唱一些沪语童谣,所以这个活动的家长参与度很高。

  蒲扇、痰盂罐、蜡烛灯、秤砣、老式座钟、汤婆子……放在教室门口的这些有代表性的上海老物件,绝大多数都是家长通过种种渠道收集起来的。有位上海本地的家长感慨:“通过和孩子的互动,发现上海有这么多连我们都不知道的好玩的东西。”

  自己是上海人,她在策划活动时,会针对孩子真实的情况和家长反馈意见来设计。“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大多对电子设备很熟悉,但他们不太能接触到这些有上海味道的老物件。”

  不管来自何方、以后又将去往何处,此刻都是上海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仇剑虹表示,《家在上海》的主题是希望所有当下在上海的人都能够沉浸在上海文化中,感受体验上海文化带给人们的美、温暖和快乐,进而喜欢和爱上这个城市。

  在幼儿园三楼的走廊处,有一个用石库门元素装饰一新的“幸福里”,上海味更浓。

  在“幸福里”这条“小弄堂”里,地上画着跳房子的格子,老式砖墙上还挂着跳绳、毽子、高跷、陀螺、橡皮筋……小弄堂里的这些老古董,孩子们在课间活动时随手就可以拿起来玩,边玩边唱,让这些从小成长在高层电梯房的孩子们有机会接接地气,感受到上海老弄堂的魅力。

  她认为要通过很多细节巧思的设计吸引孩子们热情参加到活动中,把语言放到情境中去学、放到游戏中去学。“这么多东西其实弄起来并不难,关键要有心,去给孩子创造环境、创造条件。”

  叶冠鸿在设计“幸福里”之初特意做了调查问卷显示,家长们普遍表示支持,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在幼儿园的大半天时间里,能有点机会讲讲上海话。

  幼儿园里还有个宝宝的爸妈都是新上海人,他们都以为方言是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尽管自己不太会讲上海话,但全力支持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一大批家长的支持也给叶园长更多的信心。“或许等到这批孩子长大了,‘幸福里’的嬉笑声,就是他们记忆中最难忘的乡音。”

  12月8日,记者来到《庆祖国70华诞,“唱童谣·诵经典”公益展演活动》现场。当天,共有27所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轮番上场,带来童谣、诗朗诵等表演。《“唱童谣·诵经典”公益展演活动》今年是第二届。此活动由上海市教委作为指导单位。全市55%的幼儿园都参加了《唱童谣·诵经典》比赛,他们提交作品后,组委会先初评,然后选出56支队伍参加12月7日与8日的全市性现场展演。

  带来的节目是《猜冬猜》,但孩子们在平时做游戏时,就改成普通话的“石头剪刀布”。对此,该幼儿园的

  表示,小班、中班的孩子确实会出现这一情况,可能是由于对本土语言的兴趣不足有关。“但进入大班后,不少小朋友对沪语的兴趣开始逐渐增加,说上海话的频率就有所增加。”嘉定区清水颐园幼儿园陆燕萍老师表示,不少家长的沪语不太标准,习惯性“沪语+普通话”的说话模式,潜移默化中,孩子的上海话自然就不标准了。不少孩子只会说简单的上海话,连完整的句子也说得很难,难以迅速从普通话思维转换过来。

  一位自称是“老上海”的男家长很不好意思地表示,孩子学上海话,主要靠学校老师教。他自己平日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加上工作中习惯说普通话,家庭中的上海话氛围越来越淡。

  表示,学习沪语需要家园互动,决不能仅仅单靠在课堂上的教学。她介绍,有一款叫“滴滴学堂”的童谣学习APP,里面除了普通话儿歌,还有不少上海话经典童谣,得到不少幼儿园的推崇。

  不过,和幼儿园老师的交流过程中,记者也了解到,沪语童谣教学仍存在一些难点。首先,上海外来人口增加,不仅让幼儿园的“新上海”家庭比例持续不断的增加,幼儿园也新进了不少“新上海”老师。中福会新城幼儿园园长李静指出,这些“新上海”老师会说的上海话有限,教学存在难点。在这样的情况下,

  朱皑老师也表示,不少年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担心自己的上海话是否说得标准。因此,对老师来说,他们第一步也要一直学习。

  一位女家长表示,孩子的父亲是外国人,家庭教学的任务主要由她承担。她认为,学习沪语对小朋友了解出生地的历史背景、国家文化和渊源,都十分重要。“学上海话是人生的一种财富,与考试等外因无直接关系。”

  一位来自浙江的“新上海”爸爸认为,学上海话虽然不体现在分数上,但比分数更重要。他笑称,不光支持孩子学上海话,也希望孩子反过来教自己正宗的上海话。

  她表示,上海海纳百川,但上海话这一门本土语言不能因此而丢失,从传承保护上海话的角度,她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学习能力较强,培养说上海线. 上海童谣教材书籍出版有难点

  在季陆生看来,方言保护不只是上海面临的问题。但上海的方言保护的确形势严峻。

  首先一个问题就在于权威性。有的人在沪语表达上没问题,平时“嘎三胡”可以,可一旦要落成文字就需要标准化和权威性。“比方说嘎三胡,大家都知道是天南海北吹牛的意思,但三胡为何需要这么写?”季陆生认为,沪语童谣教材牵涉到的不光是语言问题还有文化问题,更蕴藏许多需要推敲的历史问题。

  “这书最后出来,能收录个百来首就不错了。如果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关心这个事,我相信还是能做好。” 季陆生说。

  “欢迎—虾仁、石头—舌头、权力—距离”…几组看似简单的日常词汇,用标准上海话读出来,却难倒大一片上了岁数的老上海;“司达特”是什么?现场几个“90后”上海人,面面相觑,一脸懵圈。

  类似的沪语讲座,一个半小时“连讲带演”,钱程其实一点不轻松,但他不嫌累。这些年他从始至终坚持,从学校、书店,甚至做到了幼儿园。

  他非常支持幼儿园从儿歌童谣、弄堂游戏起步来教上海话,碰到条件好点的孩子可以再学学绕口令、读读古诗。

  针对有家长提出“上海话没拼音”的问题,钱程表明了自己也做过很多努力,尝试把标准上海话的读音标注出来,但发现普通话的汉语拼音不能全部覆盖上海话,只有用汉语拼音加上国际音标才能覆盖98%左右。“这对学习者来说是种负担,要懂拼音还要懂音标。如何来解决?我只能用笨办法,自己书中写到的,一个个读出来……”

  曾做过三届上海政协委员、现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钱程,年年都会在两会上为保护上海方言大声疾呼。尽管他的普通话非常标准,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从始至终坚持用上海话回答。

  *我希望现在二十多岁的上海年轻人,半数以上,能够把上海话说的比较标准,我的愿望就达到了。**”

  以“语言代际的传承”来衡量上海方言的濒危程度,目前上海话已经普遍处在“确有危险”与“很危险”之间(见下面)。孩子能说一口上海方言的,我们在连续多日的多种场合中,没有碰到过,当然不排除有,但比例一定极低。我们普遍碰到的情况是——

  上海父母一般普通话与上海话都会,具体视说话对象来切换语言,“看人下言”,但从头到尾能用上海话来表达的极少,有好几个上海家长普通话非常标准,听不出是“上海人”;

  \2. 在个案剖析与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都认为保护上海话很重要。同时,几乎所有受访的新上海人家长也对孩子学说上海话持积极态度,甚至不少人认为,孩子一旦学会上海话,还能反过来能教他们。但是,有保护上海方言意识的人,不多。

  怎么来判断自己是不是有方言保护意识?当孩子听不懂、说不出上海话的时候,如果你还能坚持用上海方言与之交流,那就可以算。

  如果要有意识地去教授方言,那幼儿园的确是最合适的地方,甚至说是唯一的地方。*

  \6. 沪语童谣的确是学上海方言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与抓手。但目前沪语童谣太少,与时俱进的更少。有些把经典古诗编成沪语童谣,似乎显得不够严谨,也没有一点现实意义。比如《静夜思》,“举头望明月”用上海话唱出来像“绢头梦明月”,很别扭。

  在这个大前提下,普通话作为主要的、强势的工作社交语言,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从”有用“的角度来说,英语所处的地位与发展前途,都可能会比上海话有利。在这种客观条件下,上海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其实有相当大难度。

  \1.第一步是要有危机意识。根据前文提到的”语言代际传承濒危程度“分级,我们推算,如果不加干预,大概在10年后——也就是1995年到2005出生的人当了父母,上海线级,即”很危险“,表征就是:父母辈对自己的子女不使用该语言。关键是这批人,即使会说上海话,很可能也说得不正宗了。

  而能说比较正宗上海线后“应该大多数没问题,“80后”越靠近1990年,越没底。假如没有这个危机意识,不提早干预,若干年后,“80后”甚至有可能成为会说正宗上海线. 建议在全市幼儿园范围推出一系列有利于保护方言的措施,包括鼓励开展沪语特色课程、兴趣班,老师的沪语专项培训,编写权威的沪语教材以及辅助教材,组织与沪语相关的比赛,

  幼儿园范围内可不必强求老师一定说普通线. 最后请学龄前儿童的上海家长:有机会多和孩子讲讲上海话。

  味道这东西,有点抽象。说白了,就是一种不同的表达。方言,没有好坏,只有亲疏。亲切熟悉的东西,让人舒服,让人放松,让人有家的感觉。

  我们在采访中,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上海的祖辈谈到他们的孙辈不会说上海话时,普遍比较激动或者唉声叹气,甚至骂人的话都出来了。而孩子的父母,在表达同样意思时,要平静理智得多。

  我们后来想想,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上海的祖辈是说惯上海话的,碰到自己的血亲说不出甚至听不懂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方言”时,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双方交流是有障碍的,情感上是有隔阂的,想到这里,多半会生出孤独感与无助感,所以说到这一个话题,他们如此表现,也就情有可原了。

  其实,不管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大家生活在上海,就都是上海人。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对于本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每个扎根在这个城市的上海人,都应有的态度与职责——用上海话讲,叫“应有的腔调”——保护方言做起来也方便,只需动动嘴即可。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